背景:自2016年年末以來,建立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一直是熱點話題。
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保護工人合法權益”,健全工資支付保障制度,按照誰用工誰負責和總承包負總責的原則,落實企業工資支付責任,依法按月足額發放工人工資。
2017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治欠保支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提出以解決工程建設領域欠薪問題為重點,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制度完備、責任落實、監管有力的治理格局,實現被欠薪農民工比重逐年下降,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全面推行勞動用工實名制管理、落實按月足額支付工資規定、在工程建筑領域實行農民工工資按月結算,到2019年底實現“月薪制”全覆蓋。
而接近年關,工程建設領域的欠薪問題再次引起各界關注,推行“月薪制”是其中的焦點話題。
評論:如今建筑業農民工薪酬制度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其改變難以一蹴而就,原因也在于此。
僅從利益角度分析,國家和政府對于推行“月薪制”會不遺余力,這是從產業穩定、持續發展的大局考慮之后的必然結果。對于施工企業而言,只要現行工程承包模式不改變,“月薪制”的推行一定會遇到阻力。墊資施工、拖欠工程款、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等不合理現實情況的普遍存在,是“月薪制”難以推行的最大阻礙。從農民工角度而言,工資按月支付,是應有的權益,未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將認識到這一點,并將推動這一制度的盡快落地。
由此可以看出,農民工工資能否按月支付,關鍵在于工程款的支付方式。
來源: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