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強
建筑產業化是建筑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在建筑產業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也進入到全新的時代,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顯得更為重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規定,完善校企合作各項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規劃、合作治理、合作培養機制,使人才培養融入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
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經在發達國家和我國盛行多年,發達國家的校企合作趨于完善,如被譽為世界職業教育典范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國的校企合作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是一些校企合作趨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我國現階段的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是簡單的校企合作,即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2年的理論課程結束后直接到合作企業,從事1年的生產性實習,最后畢業。從表面上看是校企合作,但從本質上來講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制定的,沒有結合企業的崗位需求,課程設置很不完善;學生在企業實習,只是從事簡單的生產工作,企業只是從自身出發,沒有考慮到學生崗位能力發展,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得不到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高。
另一方面,學校和企業沒有形成真正的“雙主體”,還是以學校為主體,企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學校雖然成立了由企業專家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但基本上流于形式,沒有發揮作用;校企雙師型教師培養并沒有落實到實處,且企業在學生實習和實踐過程中的考核不規范,從而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此外,學校與企業合作,只做表面文章,欠缺深度。
針對以上問題和不足,就產業化背景下的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第一,校企共同研發人才培養方案,將建筑產業化、裝配式、BIM等內容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重新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的調整,同時共同研發教材。
第二,以企業的崗位設置及職業技能要求和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出發點,尋求學校和企業在雙主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打破常規模式下的以學校理論教學為主體、企業實習和實踐為輔的傳統培養模式,建立企業針對崗位的實踐人才培養方案和學校針對理論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建校內外“教學企業”,構建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并建設相關的保障和考核制度。
第三,實施校企交叉授課、學分互認等。企業派專業人員,尤其是建筑產業化、BIM等專業人員來校任課,彌補學校專業人員的不足,并為學生帶來行業最新的信息。同時,學校的老師可以為企業的員工進行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培訓,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構建針對企業崗位的課程設置,改革對學生的單一考核方式,探索出從崗位能力和成果等方面的多方位考核制度。
第四,企業根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和學校共同設置“訂單班”,畢業后直接安置就業。校企雙方共同進行招生宣傳,在學生報考時就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避免報考和學習的盲目性。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上是一個共同體,并且在學生就業后,學校要進行長期的關注,更加注重人才的職業生涯發展。
總之,我國的建筑產業化已進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而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還處于初步發展和探索過程中,這需要我們在學習國外成熟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相關制度和實踐環節,為建立建筑產業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打好基礎,從而提高我國現代教育的水平、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作者系山東圣翰財貿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