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股份 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征
“建筑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經濟社會改革大背景。面對改革,企業應當主動適應,爭取有新作為。從根本上說,企業有作為才會有地位。”對于在新時代建筑業企業應當如何適應改革新形勢,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建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征這樣回答。
“企業有作為才會有地位”
徐征說,建筑業改革,簡單地說,一是行業管理不斷優化、適應時代新要求的過程,《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要求大力推行的工程總承包、裝配式建筑、建造師負責制等都屬于這一范疇;二是企業適應新形勢,抓住機遇,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這要求企業必須在“創新”和“轉型”兩方面做足文章,其核心是市場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對于如何在改革大潮中立足,徐征給出的建議,立足自身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總體需求,主動變革、主動轉型,做大、做強、做優。
在徐征看來,企業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發展過程中,企業不能只盯住眼前的利益和現實的困難,應當著眼社會需求,首先讓企業為社會謀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并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部署、新要求。在這種趨勢下,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全黨、全國和建筑全行業的共識。作為中國建筑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上海建工近年來加快從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務商轉型升級,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人才、全產業鏈和品牌優勢,在污水和垃圾處理、城市排水防澇、水利水電、土壤修復、綜合管廊以及海綿城市等生態環保業務領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設計和施工經驗,形成了環保業務全生命周期服務新優勢。
據悉,2017年,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上海建工在建工程合同造價已突破250億元。這是上海建工作為國有企業的擔當,更是其積極迎合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主動作為的生動體現。
“政府和企業彼此適應,才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營商環境一直在逐步向好。”徐征說。近年來,政府部門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關于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這正是建筑業發展的好時代。
他舉例說,從今年3月1日開始,上海市對社會投資項目不再“一刀切”,而是按照工業項目、小型項目、其他社會投資項目分類,從取得土地到獲取施工許可證,政府審批時間原則上分別不超過15個、35個、48個工作日,相比原先105個工作日大幅縮短。優化現有審批流程后,企業可實現“一事不兩跑、一事不兩批”。
徐征深有感觸地說:“敢于提出審批時間縮短至15~48個工作日這樣的目標,實際上是有魄力的。”施工許可證的辦理周期,是營商環境評價中非常具體、有代表性的指標。過去,施工許可證辦理的總體效果不盡如人意,這次上海市政府部門以“放管服”理念重新梳理申辦許可證的過程,下了很大的決心。
與此同時,徐征分析稱,中國發展的速度太快了,很多時候,政府的腳步仍然跟不上市場的變化速度。積極適應時代的新變化,是企業最好的選擇。他特別強調,企業適應“放管服”的變化非常重要。“只有政府和企業彼此適應,才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對建筑業企業而言,施工許可證辦理周期縮短,企業必須更加注重依法合規經營和誠信經營,同時還必須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從業隊伍的專業水準。
“從過去的視角看現在,看到的是進步;從未來的視角看現在,看到的是不足。”徐征說,建筑業目前確實仍面臨一系列問題,但同這些問題相比,企業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從實質上提升核心競爭力。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企業在轉型、創新方面的道路還有很長。
宋 健